切换到宽版2
  • 11817阅读
  • 32回复

凿石为池——容器篇 [复制链接]

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只看该作者 20楼 发表于: 2010-08-04
路过!长见识!
离线泰州酒滔
只看该作者 21楼 发表于: 2010-08-05
好文采啊~
离线哥养寂寞
只看该作者 22楼 发表于: 2010-08-05
意义好深刻
离线夲卜
只看该作者 23楼 发表于: 2010-08-05
慢慢阅读中……
离线福布斯
只看该作者 24楼 发表于: 2010-11-03
引用第0楼十二于2010-07-03 23:12发表的 凿石为池——容器篇 :
          幼时养鱼用瓦缸,或买或送,一字排开;虽然大小参差,倒也错落地看着舒坦。小孩子不讲究什么“审美观 ”,是多多益善。后来长大,也从院子里搬到了楼上。那些破砖烂瓦自是没有了。倒还剩下一瓷盆,却非蓄水的,以前家里老人都自己发面蒸馍,使了它三代多。到我这弃之可惜,于是拿来囿鱼。最初只随手养了两条蝶尾,盈盈一水间,无需以沫相濡。人说岁月静好,它俩却像是君子之交,唯彼此悦目般悠然。不想,这又勾起了昔日里的童趣之欢,开始泛滥。期间更与兰寿一见钟情,真好比那三生石上的遭遇惊艳,莫须第二眼。 如此一来,小小的盆儿定然盛不下了;便于阳台上“凿石为池”,以供玩赏。彼时,为了搭配,窄窄一地儿,共耗料吨计,费石数种;除去顶子,不见白壁,当时的想法就是要“别有洞天”。好在预算尚宽,没有超支。其时间邻居过来串门,见状问我值否?一笑道:“不值!”当年赵佶筑“艮岳寿山”,元人郝经作诗感叹:“中原自古多亡国,亡宋谁知是石头。”但我一介草民,又盛世方兴,犹为自己的劳动所得,不能算是糟践钱的,而且差远了。这就好比山东平阴县城东南十里贤子峪的“三泉庵”,志载是“曲涧潺潺,古木蓊蔚”,东北坡上的摩崖石刻另有一贡生所题的“绕寺寻花”,个中滋味,因人而异则罢。
        白居易在《太湖石记》里说:“石无文,无声,无嗅,无味。”乃应景文章。当日爱石的另有其人。先出一谜,面儿为红楼人物之一“马道婆”,底打一唐人,便是那个爱石成性的牛僧孺,常与乐天相喝。我属打趣。不过,据说陈寅恪以前也曾下过类似一题:与“孙行者”作对子。相传只有一人满分,答得是“胡适之”,不知真假。但米芾拜石则讲究个“皱、透、瘦、漏”,可那是“掇山”,要么盆景之把玩。我家的池子一律用“卵石”砌起,亦唯一捡来的,比买还贵,费时费力,却也在那片滩涂上及时行乐了;所以大小不同,浑然一体的结构。其背向东,与宋徽宗的意图差不多:所谓艮者山也,方位东北,有多子之祥。我则阴差阳错,盖为“苟合”,后来才经人告知的。我还是喜欢女儿多。其实,石头固然无嗅,但我爱好那种雨后的味道,有股沁肺入脾的感觉,飘然而又实在。所以,我经常手持喷壶,到处洒水,好比天花乱坠,时有着香气袭人。有时朋友登门,向来先问:你家这是个什么味儿?尤其种了莲藕以后,那味道愈浓。说起这块藕瓜,还是菜市上买的,一个游走小贩的货物。当时也不知道能否养活,只图个便宜,好像萝卜价。不想日后竟然开出了白花。前天去花市,问过方知,同样一盆莲,现在白的要比红的至少贵出一二十元。至于原因,那老板解得妙哉滑稽:“看过那个周什么来着的‘爱莲说’吗?就挂嘴边儿上,一中学课文。我家小子都嫌红的太俗气!大热天儿的,你真要我按红的卖你。”较之,我也算“拾漏儿”了。连养活它都没怎么操心,就丢那不管,结果鱼戏莲叶间。目前又含苞待放矣。可见,凡事或许有个自然而然,或者强求不来的。
        不过,各花入各眼,就像张谦德说:“大凡蓄朱砂鱼缸以磁州所烧白者为第一,杭州宜兴所烧者亦可用,终是色泽不佳。余常见好事者家用一古铜缸蓄鱼数头,其大可容二石,制极古朴,青绿四裹。古人不知何用,今取以蓄朱砂鱼亦似所得。”但我总觉他好像那个《随园食单》里的袁子才,会吃不会做,属于“君子远庖厨”一类的文人笔记。子曰:“吾少也贱,故能多鄙事。”便是“至圣”与“亚圣”的区别。可那个“古铜缸”的确很诱人,至少也得是“三国”以前的东西,用来蓄鱼似乎不妥,因为“青绿四裹”,铜锈有毒的。另外有人说于缸底或壁上圈以铜丝可防治白点病,且前人都是这么做的。对此我不晓得。唯记得我一小学同学的祖父即是个“资深玩家”,为了方便养鱼,嫌院里拥挤,竟把自家的屋脊改为了平顶房,那可是在八十年代,老人少有这样的魄力。然后摆满鱼缸,绝对地大手笔。然其也无此说法。可能有一定的道理,但与水之长时间地接触,老人家最忌讳的东西便有各种金属器。犹如九鼎八簋里含铅,盛之祭品,没人入口的,顶多取一“至尊”,象征性地喝上两杯而已。古人家常便饭所使用的还是以陶器居多,要么王公贵族尽出“短命鬼”呢,是平时摄取的“毒物”太多。所以神话里的女娲造人是用水和泥来得,想必亦有其一定之道理。因而泥盆里的鱼水之欢,在我看来才是最妙的极乐世界。与凿石为池另当别论,目的不同而已。不过,那个同顺窑的虎头盆,我是只闻其名,从未见过,据说属于极品,与从前宫里“造办处”下的产物相差无几,亦为达官贵人所获,流落民间的为数不多。可就这般珍贵,器身上无非四只虎首装饰。或许这就是前人眼里的“古朴”吧。可以“辟邪”。不像今天一些雕刻着“福如东海”或“多子多孙”等花样,其制繁琐却刀法粗糙的货物,价格反高的令人咋舌。总之,即便价值连城的古玩,我还是偏爱简约的,比如瓷器里的单色釉,在我眼里较那“缠枝牡丹”要百看不厌。当然也就只能看看,想也别想得。却想起一民窑“土瓷”,就是张德谦所言磁州窑之产物,其中一种文字图案的枕头,传世品里有个白地黑彩,枕面随形开光,四周卷草纹,开光处行楷书写着一首苏轼的《如梦令》:“为向东波(坡)传语,人在玉堂深处,别后谁来,雪压小桥无路。归去,归去,江(上)一犁春雨。”虽是匠人拙笔,却如天作之合,纵贵者亦不可多得。据说“青花”之初就是以此窑系为蓝本的。除了泥盆,瓷缸观鱼也别有一番看头。记得一回给人送礼,工作需要,那人自是领导了,点名要一“茶叶末釉”的大画缸,放书房里摆设。结果也自是花了我一把银子。回头去他家做客,一看他竟养鱼!而我“小器”,就没敢往下接茬,怕他复一张口,便又几条日本兰寿,尽管他还不知此物。可也能见这领导不大,我的所求之事也不难办理,否则就算“大正三色”亦得当草鱼上供了。实在“万”幸。不过,这礼送得倒也几分雅致,而我们都不脱俗气,更彼此狡猾。佛门讲“当下就是”,大抵如此。和珅未发迹前曾是吴省钦、吴省兰的学生,后来权倾朝野,那兄弟二人反倒一个头拜在了其之门下,且道是“互为师友”,相对私淑,遂“进士及第”矣。唯格调愈加地市侩而已,但也好过当那汉奸的。是两回事。犹说正题,瓷缸观鱼真的是以书房最为之佳境。缸不大鱼不多,配合着水墨芸香,清茶一盏,纵算我等平日里的世间浊物,此刻亦能脱胎换骨般陶然自得。首先你得将手机关掉方可。就像我最讨厌塑料制品,却天天离不开它。否则婆娑世界里就“家家有本难念的经”了。不禁记起一位“独立书斋啸晚风”的同仁之谈:“有言养鱼养心者,吾掩面以窃笑之。”犹欠斟酌,至少用心养鱼没错,可他囫囵吞枣,才呵幻为真。另外,但凡作文者,下笔皆喜悦之情油然纸上,若报以狂欢心态则无法同日而语之焉。比如过去民宅角落里常有一洞,做焚烧之用,上镌四字:“敬惜字纸。”可当一解也。
.......
离线一路小跑
只看该作者 25楼 发表于: 2010-11-04
在石缸上凿出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,绝品!哈哈
只看该作者 26楼 发表于: 2010-11-04
才子鱼友丶
离线柳下惠惠
只看该作者 27楼 发表于: 2010-11-12
这文采,没的说,杠杠的
离线阿克发
只看该作者 28楼 发表于: 2010-11-12
好文采
离线游鱼戏水

只看该作者 29楼 发表于: 2010-11-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