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新人”,不算新手。
今春准备买几条小鱼解闷,百寻却不合心思,遂上网一试,从而结识寿网。账号也注册了,鱼也买到了,无事便进网站继续深造,顺便留个名挣个分(在此道歉,开始真不知道老贴不能顶),由此看到了“攻鹅”,看到了版主长达四年的希望与辛苦,欣喜与失败,当然也不算完败,那一个个漂亮的小精灵还保存在网站、照片和我们的大脑里,通过七十多篇的的帖子也可以看到版主梦想、企盼、欣喜到痛心、急躁、失望、懈怠的心路历程。没关系,只要那个梦还在心里,迟早还会生根发芽,缺少的只是那一次下定决心的冲动而已。既然梦想还会继续,“攻鹅”还会继续,找到失败的原因,做好下一步的规划则为重中之重。
通读“攻鹅”,两点疑问不吐不快,在此抛砖引玉:
(一) 种鱼为何会选择变异的“鹤顶红”?
我想,如果想要杂交出一个新的品种,那么父母代鱼则一定要有较为纯正的血系、较为普遍的数量,才能以分组繁殖的形式取得较多数量的父母血系各占50%的远亲子代,从而为下一步培育、固定体型花色打下数量基础。反观变异“鹤”是绝不能担此重任的:1是血统可能就不纯正,从而出现变异,2是亲本数量无法满足,3是文蛋配的后代体型掌握起来要难得多。从版主所描绘的理想“鹅”为红顶、高头、纤身、长尾来看,“丹凤”是最为切实的选择。首先,与鹅同为蛋种,出现扛枪带刺的概率将大大降低。其次,身形符合要求。第三,丹凤的花色数量要丰富得多,这为将来做出各种颜色的“鹅”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。如果说版主看好“鹤”的体色与帽子,也一定要选用品相周正的“鹤”来做种。
(二) 饲养规模问题
帖子中看到版主的留言:一不卖鱼二不送鱼。其实在一个品种的定型过程中,每一代鱼的规模数量是一个关键因素。纵观“攻鹅”的失败,鸡蛋放在一个槽子里居然付出了全军覆没的悲惨代价,实在让人心痛。如果将每一代鱼都留出适当的数量寄养在部分鱼友家中,将会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。而且在培育的初始阶段,亲本数量越多将来可供选择的余地将会越大,拿黄健翔的话来说: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。。。。。呵呵。另外,一个品种的确立除了遗传稳定,还要有一定规模数量的,当年养信鸽时记得看过一篇文章:为了“高绛”品种的确立,曾经在部分鸽友中送出了部分“高绛”信鸽,从而达到了规模要求,也确立了“高绛”的英名(时间已长,原文已无从考证,权当一例)。
不写了,太晚了。祝版主早日成就梦想,我先去梦乡了。。。